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 实验室概况 人员构成 科研工作 公用平台 团队建设 开放交流 研究生教育
科研工作
 
现在位置:首页 > 科研工作 > 科研动态
康跃虎研究小组近期发表的SCI文章
2013-02-21 | 【  【关闭】

1. 孙甲霞,康跃虎近期发表的关于“用滴灌方法调控滨海盐碱地盐分及其对土壤水力特性和植被生长影响”的SCI文章

Jiaxia Sun(孙甲霞), Yaohu Kang(康跃虎), Shuqin Wan(万书勤), Wei Hu, Shufang Jiang, Tibin Zhang. 2012. Soil salinity management with drip irrig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in north China coastal saline soils.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115, 10–19.

中文摘要:

滨海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高,质地粘重,地下水位浅且为咸水,难于开发利用。通过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基质势(–5, –10, –15, –20 和–25kPa)条件下滴灌对滨海盐渍土盐分、土壤水力性质和植被生长的影响。灌溉水为地下咸水(1.7–2.1dS m–1)。研究结果表明:当土壤基质势控制在–25kPa以上时在土壤剖面形成低盐区并随着滴灌的进行逐步扩大;在植物根系分布区,5个处理的剖面平均土壤饱和泥浆提取液电导率均低于8dS m–1,–5kPa处理的脱盐率达到了64.4%;而土壤饱和泥浆提取液的pH值没有明显变化,不会导致土壤碱化; 5个土壤基质势处理表层土壤的导水率、α常数值,土壤大孔隙( > 0.5 mm),中等孔隙( 0.5–0.25 mm)对水流的贡献率均大于未进行滴灌的对照处理,表明滴灌条件下土壤结构也得到了改善;经过3年的研究,低耐盐的植物(木槿、紫叶李、黄杨、女贞)的平均成活率达到48.9%。控制–5kPa土壤基质势的滴灌灌溉方式可为中国北部滨海盐碱地盐分调控及植被恢复提供技术支撑。

全文下载 

2. 张体彬,康跃虎近期发表的关于“利用滴头下方浅层填沙的方式种植枸杞改良龟裂碱土盐碱荒地”的SCI文章

Tibin Zhang (张体彬), Yaohu Kang (康跃虎), Shuqin Wan (万书勤). 2013. Shallow sand-filled niches beneath drip emitters made reclamation of an impermeable saline-sodic soil possible while cropping with Lycium barbarum L.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119, March 2013, p54-64.

中文摘要:

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平原分布有大面积的龟裂碱土,该土壤饱和导水率极低(ks< 0.1mm/d),几乎无植被覆盖。通过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在该土壤上滴灌种植枸杞的可能性。在种植枸杞的滴头下方设置沙穴,沙穴深20cm,地面直径20cm。沙穴的作用在于增加灌溉水的入渗面积,进而将水分的供应速率降低至更加接近该土壤的饱和导水率。改良前原状土的ECe、pHs和SAR分别为12dS/m、9.4和44.1 (mmol/L)0.5。深翻之后起垄 (1m宽, 0.5m高) ,垄中间铺设滴管带,之后移栽枸杞幼苗,垄上覆膜。试验设置基于滴头正下方20 cm深度处的土壤水基质势的5个水分处理,土壤水基质势下限分别为:−5kPa (S1)、−10kPa (S2)、−15kPa (S3)、−20kPa (S4)和−25kPa (S5)。灌溉水的含盐量和SAR分别为2.14dS/m和6.02 (mmol/L)0.5。结果发现,一旦上层土壤入渗问题在“沙穴”的作用下得到解决,土壤水盐特性随之发生变化,下层土壤的入渗性能将不再是限制其利用的关键因素。3年之后,获得相当好的改良利用效果。在滴头下方形成低盐和低pH区,且区域面积逐年增大。随土壤水基质势水平的降低,根区土壤平均ECe和pHs逐渐增大。根区土壤平均SAR在种植第1年后急剧降低,之后两年趋于平稳。种植3年后,S3和S4有更高的成活率(~80%) 和干果产量,约900kg/ha,已接近当地农田水平。结果表明,在滴头下设置沙穴可改良利用宁夏平原龟裂碱土盐碱荒地,当种植枸杞时,在前2年控制土壤水基质势下限为–10kPa,第3年之后为–20kPa,用以指导滴灌灌溉。

全文下载 


相关新闻
联系电话:+86-10-64889169 邮政编码:100101        

Copyright © 2011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