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 实验室概况 人员构成 科研工作 公用平台 团队建设 开放交流 研究生教育
新闻动态
 
现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经济日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10年结硕果
2008-07-10 | 【  【关闭】
 

经济日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10年结硕果

经济日报 2008-07-09    

    10年前,一份非同寻常的战略研究报告由中国科学院提交中央,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雄壮序曲由此奏响。

    在这份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中,中科院提出了建设面向21世纪国家创新体系的思路,建议国家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并主动请缨,承担“破冰”重任。1998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今天,知识创新工程实施已满10周年。

    体制改革深化、创新成果涌现、优秀人才辈出……这是改天换地的10年,也是硕果累累的10年。中科院这支科技“国家队”牢记历史使命,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重托,为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为国分忧 为民造福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自主设计的CPU芯片,国家安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受制于人。在一些人仍持怀疑观望态度时,中科院计算所率先开展通用CPU研制。经过7年的努力,龙芯CPU不但开始成为许多部门争相选用的通用处理器,基于龙芯CPU的便携式计算机已在国内外获得上百万台的订单。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三期,计算所将一个主要任务定为推广“千元电脑”,让穷人也能用得起计算机。

    谈到实施10年知识创新工程的体会,计算所所长李国杰深有感触地吐出了12个字:“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事实上,计算所在重大科研方向上的选择,体现的是整个中科院过去10年的方向。

    10年间,中科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凝练创新目标,进行了建院以来涉及面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科技布局调整。

    知识创新工程在1998年启动之初,科学院有123个研究所,其中许多研究所任务重叠、研究计划陈旧落后,各自封闭,力量分散;研究项目通常衍生于国外科学,设备退化,质量参差不齐,处在国际科学前沿之外。

    经过大刀阔斧的精简、优化、调整,中科院研究机构的数量由10年前的123个减少到了今天的89个,初步实现了五大转变:由单纯以学科为主进行科技布局向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态势聚焦创新目标并优选创新领域的转变,由跟踪为主向原始创新为主转变,由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与系统集成为主转变,由分散研究模式为主向加强跨学科跨所力量的组织与凝聚转变,由自我循环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向社会化和规模产业化转变。

    与此同时,中科院大幅度凝聚与提升了科技创新目标,部署了一批新的科技生长点。确定了信息科技与先进制造、生命科学与技术、物质科学和先进材料、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等“1+10”个创新基地以及40项科技战略重点、166个重要方向和11个学科发展重点。至此,整体科技布局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

    明晰的战略目标,合理的科学布局,使中科院很快成为引领我国科技发展名副其实的“火车头”。如今,中科院承担了国家各类重大科技任务,并参与了众多国家重大专项的规划、实施方案的编制。

    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中科院主持了23项,占总数的54.8%;“973”项目19项,占总数的27.9%;“863”计划358个课题,占总数的14.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62个课题,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3项,国家条件平台建设项目11项,国家仪器创新研制专项2项……

    更具有说服力的,是重大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月球探测工程、“龙芯”系列通用CPU芯片和“曙光”、“深腾”系列超级计算机等战略高技术研究课题;完成了青藏铁路工程、国家主体功能区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课题;完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激光物理、基因组测序、纳米等重要基础研究课题……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中科院正在为新一批重大项目而努力。截至2007年底,创新三期共启动了13个重大项目、482个重要方向项目。

    


相关新闻
联系电话:+86-10-64889169 邮政编码:100101        

Copyright © 2011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