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综合管理是我国河流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陈宜瑜
近年来,中国的水问题日益呈现出流域性特征且不断加重。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复合型水污染及其在流域内的转移,综合性水资源短缺与饮用水安全、水利水电等工程引发的流域性生态服务功能减低和经济损失,由水旱灾害和污染事件等构成的综合性流域涉水灾害,等。全球变暖的趋势更加剧了上述问题,增加了水问题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如果没有正确的治水思路,我国的流域性水问题将会成为影响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从流域治理的角度看,无论是从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的发生到2006年松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的处理,还是从淮河治理的“零点行动”到“三湖三河”等重点流域多年的治污,我国的流域治理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主要流域的水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流域整体水质还在不断恶化。这些事实引发我们深刻反思,应该采取怎样的治水策略才能彻底解决我国的流域性水问题?
长期以来,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人们只注重开发利用河流的经济功能,忽视河流的生态功能,由此引发了河流的生态和环境改变等一系列问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过去,人们通常以单一部门或从单一要素对河流进行管理,行政干预常常是解决水问题冲突的主要手段。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看到,流域水问题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各种流域性问题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河流不同服务功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流域内各利益群体的诉求进一步强化并呈现多样性。因此,仅仅依靠单一部门或采取单一措施进行治理,只能是事倍功半。
河流生态系统经过长期演化,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以及稳定的生态功能。流域是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一般包括上游、中游、下游、河口等,涵盖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水是流域不同地理单元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纽带,是土壤、养分、污染物、物种(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在流域内迁移的载体。流域生态系统通过水文过程、生物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提供淡水等流域产品和服务。
流域同时也是独特的人文地理单元,大河流域往往是文明的发祥地,人类文明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与河流相互作用的历史。流域是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的整体。流域内健康的湿地、森林与河口等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灌溉、饮水、水能、航运、水产等资源,还提供了调蓄洪水、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河流是联系上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流域尺度上,通过跨部门和跨地区的协调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河流的服务功能,实现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以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流域综合管理的核心。
实行流域综合管理是当前世界各国治理水问题的普遍趋势,也是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流域性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流域综合管理不是原有水资源、水环境、水土保持、湿地保护、林草恢复等要素管理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生态系统方法和利益相关方参与,试图打破部门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界限,改变原有的治理结构。它既非仅仅依靠工程措施,也非简单恢复河流自然状态,而是通过综合性措施重建生命之河的系统综合管理。经过多年的探索,世界各国不同流域已发展出多样化的流域管理模式,如欧洲莱茵河流域、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加拿大弗雷泽河流域等均在流域综合管理和重建生命之河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河流是有生命的,随着河流健康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人们在反思以工程为主的治水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为河流让出空间”、“为湖泊让出空间”、“为洪水让出空间”、“建立河流绿色走廊”等理念。这些“生命之河”的理念连同流域综合管理的思想,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流域所接受,并进一步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界逐步认识到传统治水理念的不足,并开始探讨新的治水方略,流域综合管理受到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2004年10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向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提交了题为“推进流域综合管理,重建中国生命之河”的政策研究报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面临的流域问题现状,提出了中国开展流域综合管理的目标、原则、基本框架和政策建议,为我国实施促进流域综合管理的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积极推进流域综合管理,是我国河流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流域综合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任何国家都非易事,宜统筹设计,分步推进。当前,应在充分考虑现有体制和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流域综合管理的原则和框架以及流域特点,首先制定并完善流域发展和保护的法律法规,设计出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路线图。
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流域的水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呈现给我们的将是一条条健康的河流。
(陈宜瑜主任为《科技导报》题写的卷首语 发表时间:2008-09-09 摘自:科技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