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8日 来源:《科技日报》
气候变暖了,水草肥美了,羊撑死了,干牛粪不够了,家被淹了……这一切对于西藏人来说不过是一个个单一的事件,是福是祸还不敢下定论。然而,这些事件在专家和官员的眼中,就不那么简单了。
据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旦增顿珠介绍,现有气象观测记录显示,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升高时间和变化幅度要比低海拔地区更早和更强烈。过去近50年中,青藏高原的气温以每10年0.26摄氏度的速度上升;而这一速度,相当于全球变暖平均速度的近3倍。而地处藏北高原的那曲地区,变化幅度更加惊人:在过去40年间,那曲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6摄氏度—1.5摄氏度,年降水量从78毫米增长到150毫米,翻了一倍。
青藏高原对于全球变暖的敏感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任何一种生态系统或者生物,不论是冰川、草场、湖泊,还是牛羊、动物,抑或我们人类,气候变化的适应危机都是存在的,没有谁可以逃得过去。”对于一辈子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江村旺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他自然有着非同一般的洞察和感悟。而作为那曲地区行署副专员,他更忧心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没有研究成果作为支撑,何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危机?”
2003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到那曲地区调研草原保护与建设。在这次调研中,江村旺扎结识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林而达。
在林而达等专家看来,研究气候变化不能缺少藏北高原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对于江村旺扎等生活在藏北高原的人们来说,也需要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于这片土地的影响,以及如何去应对气候变化。
此后,双方开始合作,首先对那曲地区的草地退化现状进行了遥感监测。结果表明,截止到2004年,那曲地区退化草地面积达到3.2亿亩,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一半;其中,重度和极重度退化草地面积超过0.6亿亩。
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制订了那曲地区的草地生态功能区划。这也是西藏第一个地区性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目前,一个国家科技支撑重点课题“藏北生态屏障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示范”也正在那曲开展。
在位于安多县的试验基地,研究人员正试图恢复一片已经退化的草地。那曲地区草原站副站长王宝山告诉记者,和很多退化草地一样,这片草地受到了人为因素干扰、过度放牧和鼠害等因素影响,有很多裸坑和裸地。
研究人员将这片草地围了起来,并从怒江源头取水,采用喷灌方式补充水分。他们希望结合补播、施肥、灭鼠等措施,使退化草地的生产力能够得到恢复,在三年内产草量从原来的每亩不到40公斤提高到160公斤左右。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进行草地理论载畜量的试验。他们将试验草地划分为若干块,按周期进行羊群的轮牧,以估算藏北地区草地能够承载的牲畜数量,从而合理规划和引导当地的畜牧业。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草地的生产力是多少,能够养活多少只牛羊,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江村旺扎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技术示范,评估藏北高原未来的气候变化风险,摸索出藏北高原适应气候变化的合理技术方案,然后在牧民中传播和推广相关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