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 |
|
中国农田水利工程确有老化失修问题 |
大型灌区40%左右、中小灌区50%左右主要建筑物需维修 |
本报北京2月10日讯(记者张巧玲)国务院新闻办2月10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通报当前抗旱情况。鄂竟平表示,由于中国的水利工程特别是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确实存在着老化失修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灌区的末级建筑。据统计,大型灌区主要建筑物有40%左右需要维修,中小灌区大概有50%左右需要维修。
据鄂竟平介绍,去冬以来,我国冬麦区发生严重干旱。截至今年2月9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为1.36亿亩,其中重旱3981万亩,有346万人、166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
鄂竟平说,造成此次受旱的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降雨少,温度高。去冬以来,华北大部、西北大部和黄淮大部以及江淮一些地区连续无雨雪日超过80天,部分地区超过了100天。按照气象部门评价,去冬以来是30年到50年一遇的少雨年份。去冬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华北、黄淮以及西北东部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4℃,土壤水分蒸发大,失墒快。二是寒旱叠加。去年12月份以来,一共出现三次大范围降温过程,特别是春节前,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8℃~12℃,局部达到17℃~20℃。三是灌期提前,用水集中。由于春节后气温回升较快,持续少雨,各地冬麦区提前开始春灌,有些还增加了灌溉的次数,用水增加并集中。加上部分地区江河来水和蓄水量偏少,造成抗旱水源短缺。
旱情发生后,国家立即启动国家防总抗旱Ⅰ级应急响应,地方各省则在前一阶段重点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抗旱保丰收:一是全力增加抗旱水源;二是努力扩大灌溉面积;三是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目前,抗旱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抗旱浇灌面积不断在增加。北方八省冬麦区累计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44亿亩次,已超过冬小麦受旱面积的60%。近日仍以每天900万亩的浇灌速度推进,预计10天内受旱冬小麦大部分可以得到浇灌,有效地减少旱灾影响。其次,饮水困难得到缓解。到目前为止,一共解决了155万人和37万头大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目前饮水困难的人数与历史同期相比偏少66%。现在,我们采取拉水、送水等应急措施,可以保证旱区基本生活用水的需要。
“干旱发生之后,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水源不足,特别是一些灌区中部和末端的水源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这次抗旱工作核心措施就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增加抗旱用水。”鄂竟平说,同时,还要注意如何充分发挥有限水源的抗旱效益,要科学用好有限的水源。科学地用好有限水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地安排用水顺序;二是大力提倡节约用水。
此外,如何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也是当前防汛抗旱工作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抗旱工作来讲,今后在应对方面重点是要加快抗旱工程建设,提高工程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当然,在建设工程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法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也要注意强化技术支撑。总之,要采取以提高工程抗灾能力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来应对因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鄂竟平说。
作者:张巧玲 来源:《科学时报》 (2009-2-11 A1 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