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 实验室概况 人员构成 科研工作 公用平台 团队建设 开放交流 研究生教育
新闻动态
 
现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罗布泊何时干涸 用事实说话
2009-02-23 | 【  【关闭】
笔者和李保国先生及钟骏平先生就罗布泊最终何时干涸,已探讨了将近一年。2008年12月29日钟骏平先生又在《科学时报》上发表《就罗布泊干涸等问题答樊先生》,所回答的问题都没有新意,在笔者写的《罗布泊究竟何时干涸》和《就罗布泊干涸时间答钟先生》中都有阐述,用不着再重复。
 
2008年11月25日至12月20日,由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和科学探险普及中心组织的“东方道尔罗布泊大型综合科学考察”,在环境考古、雅丹地貌和羽毛状沙丘研究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各主要新闻媒体都有报道。在这次考察中还有一个新的突破,就是用事实证实了1959年罗布泊水域面积还很大,罗布泊干涸不是在上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而是在1962年以后。
 
在这次罗布泊考察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济和笔者都应邀参加。赵教授时年78岁,身体健壮高大,精神很好,还和年轻队员一起观察湖心沉积剖面,去楼兰遗址和雅丹地貌区,行走的道路都是坚硬的盐壳和高低起伏的雅丹,颠簸难行,沙尘飞扬,一天下来连我们都觉得很累,而他却毫无倦意。赵先生曾任北师大地理系主任,退休后还兼任地理与遥感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他与已故中科院院士周廷儒合著的《新疆地貌》和撰写的《塔里木河中游变迁问题》已成为新疆环境研究的经典之作。由他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是高校地理系的主要教科书。
 
由于笔者和赵济同住一个地窝子,有时同去调查,亲耳聆听了他向科考队员介绍1959年罗布泊的情况。他当时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派往罗布泊考察小组的组长,组员有石玉林院士,陈治平、王钧、周昌馨及张佃民教授。他们是由吐鲁番的迪坎出发,于9月13日到达罗布泊靠近东岸的雅丹地貌区,西距孔雀河口还有5公里。他还将当时拍摄的罗布泊照片拿给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夏训诚和队员们看,并对照片作了解释,由当时用的照相机差,所以照片的清晰度不高。现在大部分底片都已找不到,所展示的照片已时过50年,由于磨损显得陈旧,不十分清楚,但水面还是清楚的。
 
其中一张当年的照片拍摄地在罗布泊北岸(照片2),岸上是表层含硫酸盐的盐壳,一个考察队员正走进水中。赵济先生介绍说,当时湖水是咸的。
 
照片3是孔雀河入湖前的河道,河水很大,河宽有50多米,岸上是茂密的苇丛,高约3~4米,这次我们也到了孔雀河的干河道,深有2~3米,沿干河道两岸是枯死的芦苇,根径2~3厘米,与照片上的景观一致。
 
照片4是在一个湖中小岛上拍摄的,赵济讲,小岛距湖北岸500~1000米,站在小岛上靠近水面的人是王钧,过去误以为是石玉林,当时石玉林也在岛上挖土壤剖面(见《新疆土壤地理》),发现表面呈黄棕色的盐壳,含光卤石(MgCl.KCL)高,这是最早发现罗布泊有钾盐分布的报道。赵济先生还把队员们带到这个小岛上,小岛高出干涸湖底1~2米,岛上寸草不生,岛边的盐壳表面呈灰白色,和呈棕灰色干涸的湖底截然不同。赵济所讲的这张照片的位置,澄清了有人认为是在孔雀河三角洲地区拍摄的认识。
 
照片5是孔雀河入湖三角洲,在三角洲可以看到孔雀河主河道依然很宽和分出的叉流形成的积水,赵济讲当时三角洲芦苇生长茂盛,生机盎然,陆地浅滩还可见到野生动物的足迹。
 
照片6是当时考察队员划着橡皮船测量湖底地形,船上坐着4个人,朝前方向第二人就是赵济,他们是先测试橡皮船的划行速度,再按划行时间计算湖的宽度。从早晨5点开始,从西向东划行,划了10.3公里,到了对岸,开始往回划,划到晚上10点,找不到原来下水的地点,由于上船时没有穿鞋,回来时找不到鞋,他们光着脚走回大本营。照片7是一张开阔的罗布泊水面,湖水荡漾。在这次去罗布泊考察之前,笔者找到赵济当年考察罗布泊的一份小结,讲到当年他们划橡皮船深入罗布泊中20多公里,在距湖岸20多公里入,湖水都有40多厘米,湖水具有顺时针环流现象,东岸湖水向南流,西岸湖水向北流,其原因是水体面积很大,有着形成湖面不平衡的条件。这段记载就验证了照片7所显示的罗布泊水域是十分广阔的。
 
关于罗布泊干涸的原因,笔者在前面两篇文章中已有论述。这一组当年的照片及当年考察者的确认介绍是罗布泊1962年前有水的有力证据。
 
作者:樊自立 (作者系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究员)
 
来源:《科学时报》 (2009-2-23 A4 科学基金)

相关新闻
联系电话:+86-10-64889169 邮政编码:100101        

Copyright © 2011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