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 实验室概况 人员构成 科研工作 公用平台 团队建设 开放交流 研究生教育
新闻动态
 
现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过程机制阐明
2009-04-21 | 【  【关闭】
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过程机制阐明
专家建议尽快建成整体防潮工程体系
 
近年来,由于入海水沙锐减,黄河三角洲河口地区淤积速度减缓,整体呈现侵蚀后退的趋势,在某些地段已经相当严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沈良等通过5年多深入研究,阐明了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的过程和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对策。
 
据介绍,孤东、飞雁滩是黄河三角洲胜利滩海油田的两大高产油区,然而其所处位置却是黄河三角洲侵蚀最严重的岸段,是海岸防护的重点区段。近年来,由于黄河来水来沙量急剧减少等因素的影响,黄河入海口北侧的孤东近岸岸滩不断后退刷深。“曾经固若金汤的孤东大堤,如今却岌岌可危,堤前海域水深已达3米多,海岸防护形势十分严峻。”陈沈良说。
 
几年前,陈沈良课题组承担了国家“973”项目“三角洲海岸侵蚀与岸坡失稳灾害的防护对策”的研究。课题组在孤东近岸海域开展了多次现场观测,并结合历史地形断面水深测量资料,从地形演变、水动力、泥沙、沉积物运移趋势等角度开展研究,对长期以来没有波浪观测资料的孤东海域,通过风的资料进行了波浪推算,进一步探讨了沉积物的起动和输移特征。研究发现,在孤东堤前水域,8米水深以内由于得不到黄河来沙的补给,岸滩表现为侵蚀。飞雁滩是黄河三角洲北部1964年至1976年刁口河流路形成的亚三角洲,1976年黄河改道东流清水沟入海,飞雁滩区域泥沙来源断绝,向海凸出的地形受到了强烈的侵蚀。课题组还发现,飞雁滩5米水深以内是波浪掀沙作用的主要区域,并且最大侵蚀极限为15米,从而揭示了“波浪掀沙、潮流输沙”的作用机制。
 
课题组对三角洲海岸冲淤演变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近30年来,由于黄河入海水沙的减少,三角洲淤积速率显著减慢,近年来甚至出现整体蚀退之势。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黄河入海口的频繁改道及其行水河口的快速堆积造陆,而忽视了废弃亚三角洲的侵蚀后退。
 
如何让三角洲海岸减少侵蚀,陈沈良告诉记者,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的治理应从保沙和调沙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通过修筑护岸堤、导流堤、消浪堤等工程措施,减少泥沙流失;另一方面,为了使海岸不继续蚀退而保持相对稳定,需要结合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在三角洲上实施“二级分汊,多汊并存,人工控制,按需排放”的治理对策,既能使海岸蚀退得到有效控制,也能使流域免受洪灾之害。
 
根据海岸侵蚀的具体特点,课题组提出,应采用不同的措施,因势利导,使工程达到最好的防护效果。目前,孤东海岸侵蚀防护采用的是长丁坝形式,防护效果不太明显。陈沈良建议,用丁坝结合顺岸潜堤、培植牡蛎的方法来加固抛石护岸。另外,风暴潮也是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次强的风暴潮不仅会对海岸工程带来严重破坏,而且会迅速改变海岸地形。对此,陈沈良建议,应加强风暴潮预报,加快防波堤建设,尽快建成黄河三角洲的整体防潮工程体系。
 
作者:黄辛 曹杰 来源:《科学时报》 (2009-4-21 A1 要闻)

相关新闻
联系电话:+86-10-64889169 邮政编码:100101        

Copyright © 2011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