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进步支撑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
水利部部长陈雷认为要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 |
本报讯 “新中国建立60年来,我们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了占全球21%的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并加快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这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
近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2009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要充分发挥水利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促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统计表明,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黄河、淮河、海河三个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1/5和1/3,北方地区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
根据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显示,1980年至2000年水文系列与1956年至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个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平均减少17%,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更是减少了41%。
“这表明北少南多的水资源分布格局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发突出。”陈雷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明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中国的水资源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据陈雷介绍,目前全国每年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左右。与此同时,粗放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根本转变,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污染问题突出,一些地方因水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出现地下水超采、河流断流、湿地退化等生态与环境问题。
陈雷认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不仅是中国现阶段的突出水情,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长期应对的基本国情。
陈雷表示,要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水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中小微型蓄引提水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另一方面,还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的关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核心是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陈雷说。
陈雷指出,这将有助于推进我国水资源工作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据陈雷透露,预计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要控制在60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现状下降30%以上。到2020年,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水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节水型社会格局基本形成。
陈雷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作好水资源配置和保护、深化制度改革和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之外,还必须充分发挥水利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要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水资源重大专题研究,加强应用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应用”。
2009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是中国工程院水利工程科学领域第三次院士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由中国工程院和水利部共同主办,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武汉大学,中国水利学会等单位承办,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等国际组织协办,30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会。
陈雷认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紧迫任务。本次高层论坛将对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在水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水资源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鲁伟 王怀民 来源:《科学时报》 (2009-10-16 A1 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