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由《地景沙龙》联谊会主办、我所承办的第四期《地景沙龙》系列报告会在我所顺利召开。本次沙龙的主题是“丹霞地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地质科学院陈安泽研究员和我所地貌与流域过程研究室主任师长兴研究员作为此次学术沙龙召集人共同主持了全天的报告会。我所地貌与流域过程研究室齐德利博士做了“丹霞地貌刍议”的主题报告。有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国家地震局地质所、台湾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貌与流域过程研究室、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室及中央电视台CCTV-10等10多家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和10多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
自1928年冯景兰首次命名“丹霞层(Danxia Bed)”、1939年陈国达第一次提出“丹霞地形(Danxia Landform)”以来,中国丹霞地貌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历程。
近年来,在黄进、彭华等人的带领下,这种由中国人自己命名并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特殊地貌类型,不仅逐渐为国人知晓,也已被国际地质(IUGS)、地貌(IAG)学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和世界遗产中心(WHC)所关注。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区中有近五分之一是以丹霞地貌为主体景观的。2009年5月在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召开了首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同年7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地貌学大会上正式成立了丹霞地貌工作组(DGWG-IAG),提出了“丹霞地貌形态特征、发育过程、成因机制和全球格局”研究的四项科学计划。本次《地景沙龙》正是在此背景下召开的。
我所地貌室助理研究员、现任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的齐德利博士,十多年来长期跟随黄进先生考察中国丹霞地貌,是中国第一位丹霞地貌研究领域的博士和博士后。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发言是他多年丹霞地貌考察和学习的心得体会,是综合对比和认真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后,经过长时期的学术思考所取得的深入认识,他的报告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赞扬。
与会代表们紧紧围绕本次沙龙的主题,着重针对丹霞地貌概念、形态特征、组成物质力学特性、地质背景、流水-重力-风化等主要动力作用过程、主要地貌演化模式、丹霞地貌年龄以及丹霞地貌旅游资源评价和景观美学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目前国内外丹霞地貌研究现状和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认真梳理,并对未来丹霞地貌研究方向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希望尽快明义丹霞地貌学科术语,开展深入学术研究,认真探讨丹霞地貌的共性和特性,撰写高水平论文,扩大丹霞地貌在国内外的影响。学术沙龙对促进丹霞地貌学科建设和加强丹霞地貌交叉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推动丹霞地貌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地景沙龙》联谊会拉近了我所与京区主要地学研究机构的距离,在针对地貌学前沿、国际动态、热点问题、关键问题和传统难题等方面加强了多学科多领域多层面的思想碰撞和有效对话,有利于今后科研工作中的联系与合作,对我所地貌与流域过程研究室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地貌与流域过程研究室供稿)
附件:
- 学术沙龙会场剪影.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