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 实验室概况 人员构成 科研工作 公用平台 团队建设 开放交流 研究生教育
新闻动态
 
现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国科学报】华北发展节水农业“一石多鸟”
2013-10-15 | 【  【关闭】
 

专家在“水与农业高层论坛”上指出:

华北发展节水农业“一石多鸟

 

作者:王晨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0-15

 

本报讯(记者王晨绯)“在华北地区,长期超量开采已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及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发展节水农业才是‘一石多鸟’之策。”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在于石家庄举行的“水与农业高层论坛”上如此表示。

 

刘昌明指出,石家庄地区地下水埋深以每年0.85的速度下降,目前已下降至45左右。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4.4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923.86亿元,累计损失达3328.28亿元。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远比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突出。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彦俊算了一笔账,打井抽水所耗的电费、化肥农药的成本,加上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的生态影响以及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对地下水的污染,用这些代价只换来粮食的高产量,是极不合算的。

 

华北地区农业用水占该地区用水量的70%以上。在农业用水效率提升上做文章不失为填补地下水赤字的好办法。

 

“节水是农业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刘昌明说,“减少污染、降低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拉低能耗都是节水带来的益处。”

 

近年来,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一直在华北地区进行区域农业水资源消耗时空格局和趋势、农田水分循环过程及地下水消耗利用等方面的定量研究。

 

沈彦俊等人发现:小麦的生长期在10月到次年6月,该时期降雨极少,难以满足耗水需求,约270毫米的水分亏缺需要用地下水灌溉补充;玉米的生长期在7~9月,处于降雨丰沛期,平均每季可有70毫米的降水盈余。因此,未来该区域要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持续利用,可通过改变作物种植结构,由目前的高耗水“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改变为减少小麦,增加玉米种植的三年四熟或两年三熟种植,可望实现粮食产量总量不减少,而地下水资源基本实现供需平衡。此外,节水品种、灌溉技术、农艺措施的应用也可以达到很好的节水效果。

 

作为植物光合作用、气孔导度生理学、同位素生态学奠基人,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科学院三院院士格雷厄姆·法夸尔教授提出,通过作物叶片中碳同位素标记技术,选育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品种。他建议在不同气候区域根据水分条件选择高水效品种推广。

 

此外,研究人员认为,华北地区农田的实际年蒸散量在600~700毫米左右,作物的主要吸水深度在40厘米以上。但目前该地区农田灌深度在100厘米左右,明显造成了农业水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不过,由于分散的小农经济体制,像喷灌、滴灌这样的节水技术,很难在农民中推广下去。“人们一般只关心眼前利益,觉得我用井水浇地挺好的,为什么还要多花钱来铺设这些管道?而农业主管部门只关心粮食产量,对水资源保护问题并不感兴趣。”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忧虑地说。

 

康绍忠认为,土地流转集中是将分散的耕地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实现集约化管理。这是一种达到资源高效利用的优化管理方式,有利于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尤其有利于大面积推行沟灌,有利于缓解华北平原的“近渴”。

 

《中国科学报》 (2013-10-15 4版 综合)


相关新闻
联系电话:+86-10-64889169 邮政编码:100101        

Copyright © 2011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1